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光华剑桥 编辑:佚名
上海光华剑桥学生2016寒假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实习小记
2016年2月22日——2月26日,这一周我有幸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因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实验室,跟随罗述金博士研究员开展我的生命科学学习实践活动。这一周对我一个在读的国际高中学生而言是一次奇妙的科学之旅,我十分幸运地深入到了北大校园,这个中国最高学府,开启我人生的**次在大学的学习与实践。
当我在罗教授的安排下体验了全新的学习领域和实验方式的同时,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目标,为理想去实现,我充满了憧憬。
我谨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我在北大学习的难忘一周。
DAY1:充实的实习开始了
上午十点钟左右到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见到了导师罗述金老师。 她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本科,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研究生及博士。
初初接触到罗教授,发现她完全没有架子,她亲切地与我交谈,从了解我目前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及今后的专业方向入手,并很快地切入主题并为我制定实习的目标。
在上午的交谈过程中,罗教授深入浅出地让我了解了关于生物学领域的各个分支,例如专门研究畜牧产业的animal science,研究现存物种类别的博物学,等等。此外,另一个新掌握的知识,关于动物实验,罗教授的实验室里采用“非模式生物”的实验方法。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动物实验局限于用模式动物,例如以小白鼠,果蝇等动物进行模拟。而非模式生物实验,也就是与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者进行合作,采集动物的血液,皮毛,粪便等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此外在交谈过程中我也知道了在大学选生物类专业时对于之前生物知识掌握的重要性,而自己的学校没有生物这门课,罗老师建议我从在线课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于是我欣然决定从阅读文献以及在线课程开始扩充生物学专业知识。
下午,我有幸随罗老师旁听一个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主题是关于生物磁导致一些动物具有极强的方向感,而并非曾经人们认为的仅仅依靠太阳运转以及星辰。因为自己没有化学和生物的知识基础,后面部分觉得晦涩难懂,但是在提出观点,设计实验,实验过程的汇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在自己能理解的程度上做了笔记,也深深体会到自然科学领域的巨大魅力。
这个实验室充满了生机,这里有一个猫舍,是罗老师和她的学生们为研究猫的遗传而设置的。他们自己也特别喜欢猫。办公室里还贴着这群猫的族谱,我被这样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能将自己对动物的热爱与自己所钻研的知识融合,想必是很快乐的学习方式。
我与罗教授交谈
DAY2:我在北大的**个实验
为了让我的实习内容更丰富,罗教授今天将给我分配到了另一个实验团队进行实验观摩,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早早地来到了生命科学学院大楼。
今天我观摩的这个实验,应该算是生物化学领域的吧,看起来就冗长而枯燥。罗教授给我指定的实验老师仔细地为我介绍了关于HRV3C蛋白酶的纯化过程。在生物化学实验室,那些巨大的仪器可以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了。整个实验中间有无数的艰难曲折以及重复数次的步骤,当我最后问起蛋白纯化的作用时,才明白原来这只是提取了用于做别的实验的基础材料,懂得了做一个成功的实验的艰难之处。
整整一天,都是在有序而冗长的实验步骤中度过,作为一个天生很羡慕在实验室做科研的人的人,能在中国的高等学府近距离的观察这样的实验,让我觉得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我在试验室的一天
DAY3:实验及旁听了一堂北大的正式课
今天上午,我来到了生物实验室观察从人类唾液中提取DNA的实验。步骤并不困难的实验,却需要将一个过程重复上百遍为了从上百个唾液样本中找到一个有着某种突变基因。从分装提取液,到离心,加入各种试剂,过滤…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严谨的完成。我觉得当自己成功的进入了自己热爱的领域以后,在常人看来繁琐艰难的步骤,也都有着另一种乐趣。即使过程中的挫折大过这些乐趣,也能让人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下午我有幸倾听了罗老师所教授的普通生物学(B),一门给没有生物学基础的学生设置的通识课程。这是我人生**次在大学的阶梯大教室听一堂课,作为一个高中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早早的准备好笔记本,期待着课程的开始。这样的科普类的生物学课程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契合我的学习需求,在罗教授的课程中我了解了生物学的分支,其中*括生物学的核心——生命的进化,研究生命与环境的生态学,还有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
听完两节生物学,学习了科普性的课程内容之后,让我坚定了自己的目标:申请美国大学的生物领域的专业。若是**目标不能达成,我依然还是会对生物方面有很大的兴趣,即便是能学习这些通识课程,也是所我热爱的。
北大一堂生物课
DAY4:继续实验日
今天上午我再次走进了实验室,关注人类唾液DNA提取的实验的进展。负责这个实验的其中一位研究生告诉我,她在研究能否以价格较为低廉的普通棉签代替较贵的采集管。在进行了对棉签上的唾液样本的一系列处理之后,又是与前一天一样,不断重复那些过程。经历了一个上午的忙碌,证明了这个尝试是成功的。
我很佩服也很羡慕这些在实验室做研究的学生,觉得他们不仅有对于未知结果的执着的探索,也善于反思如何改进,如何创新,让实验逐渐趋于精确的不断努力。
实验室一角
DAY5:实习的结尾日,亦是丰富多彩
到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了。前一天得知,今天上午有一个博士论文预答辩,是生态学的,关于中型食肉动物对所处生物群落的影响。这个消息有把我的实习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而这一次是在离开位于北大东门的金光生命科学大楼,来到了位于北大西门的生物学院另一个楼。一路上罗教授一边开车,一边和我介绍北大的校园以及北大的创始人司徒雷登先生的事迹,我不禁为北大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而赞叹不已。
参加论文预答辩的这位博士生为了调查自然保护区的动物种群状况,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野外生活了很久,布置红外线摄像仪等设备,并认真地做统计… 因为生态学是一门比较宏观的学科,所以对于我这样的高中生来说也是听得懂的,于是我非常专注地倾听,同时积极地思考,我从他的报告中也能察觉出一些问题:例如用词的严密性,结论的简洁性以及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等等。在他完成报告之后,导师们也纷纷提出了跟我的看法相同或者相近的疑问,让我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不错的,因此很受鼓舞。
在返回生命科学大楼的过程中,罗老师与我谈起了对于一个专业的兴趣的重要性。像许多做生物研究的人,常年深入自然保护区,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却也乐在其中。
像老师自己,在做过医学方面的研究之后,发现自己想要的并不是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的研究(例如小白鼠),然后确定了方向,开始以非模式动物的方式钻研遗传学。
下午,我在罗老师的推荐之下参观了早在1909年就建立起的地质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门面似乎毫不起眼,但是里面别有洞天。各种年代,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的化石,古生物的化石,以及人文气息浓重的早期人类的艺术彩绘等等,规模之大,品种之全,深深地震撼了我。通过博物馆,也可以看出北大的学术沉淀之深,处处透露着或人文,或科学的气息。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光华剑桥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