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光华剑桥 编辑:佚名
教育不是一双37码的鞋,这位校长把非学霸孩子也送进了世界名校
今天来到校长堂的是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上世纪九十年代,雷校赴英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在英期间对英国的教育体制有了深入了解。回国后,她致力于打造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国际教育。她认为目前我们的国际教育已进入了一个为中国人办学、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理性发展期,只有让中西方优点发挥合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雷冬冬校长,是在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上海光华剑桥)的天益校区,与城市副中心五角场相距不远。“刚入学时,有些新生家长很惊讶:‘孩子周末自己安排?还能去五角场?这怎么行?’怎么不行?”在之后的采访中,“五角场”猝不及防地成了一个梗。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雷校长的教育理念:该宽松宽松,该约束约束, 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更多地赋予他们责任。而这其中分寸的拿捏、主次的把握,没有跨文化的长期浸淫和深入思考,是断断做不到如此成竹在胸的。
自2005年担任上师大剑桥中心教务长开始,雷冬冬已经在国际教育领域摸爬滚打了十余年,尽管她并不赞同把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行业称为“国际教育”。“我们只是引进国外的课程,受教育的主体还是中国学生。我们培养的不是英国人或美国人,而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1、游走东西,方明白何为好的教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雷冬冬赴英留学,在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英,一待就是十年。在此期间,她帮助一些学生到英国就读A-level课程,并成功申请到英国的大学。就是从这时候起,雷冬冬与“帮助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这件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国后,雷冬冬亲历了这个行业从无到有、外教资源稀缺、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探索期,又见证了各校争相聘请外方校长、唯西方是从的迷茫期,直到现在终于进入到一个为中国人办学、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理性发展期。
国外十年,让雷冬冬看到了西方教育的长处,也发现了高考之外中国学生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国内十年,又让她看清了中国学生和家长的诉求,愈发坚定了“在中国办学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想法。
教育不是一双37码的鞋
问及这十年来生源的变化,雷冬冬**的感触是:以前的学生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因为选拔机制不允许你有短板。但是现在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耐受力”明显不如从前,因为他们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中国的科目是分等级的,英语和数理化是一等科目,学得不好需要补课;说自己语文不好,或者说政史地不好,学生通常不会真正沮丧或者自卑,相反还会很自豪——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对科目划分了等级。
但实际上,多元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越发达的社会,对文科和艺术类学生的需求也越多,其实现在这个趋势已经慢慢显现出来了。”
说起文科生和艺术生“也有春天”,雷冬冬的分析很有意思:“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印件,这些曾经偏科的父母逐渐有了话语权,艺术生或者偏文科的孩子被压抑的个性也就被解放出来了。学文科很累,但是喜欢的话就不累,而且可以学得非常好。”也许正是因为实践了“因材施教”这一朴素的教育法则,很多传统意义上并非“学霸”的学生也得以有机会进入世界名校深造。
在雷冬冬看来,好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让他们有机会发现并成为比较好的自己。而不是让所有学生按照同一个尺码去削足适履,“教育不是一双37码的鞋,可能现在有37码半或者36码了,但还是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
教育多元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管是互联网+也好,不管未来教育怎么改,大趋势就是越来越个性化,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空间,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成长”。
教育不能脱离国情和文化
去年,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一度引发热议,而且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认可自由宽松的西式教育,对中国的教育倍加指责。为此,雷冬冬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阐述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在她看来:每个国家的教育,实际上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缩影,教育本身也与各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历史使命紧密相连。
她认为,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教育,比如家长出于面子文化盲目追求名校,而不太关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适合名校;竞争文化追求唯一的“**”,从而产生排他性的竞争意识,削弱团体合作精神,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单一而非多元的评价体系让所有人都奔着一个目标去奋斗,使竞争更加激烈。
而英国的教育则更多地由其社会制度决定。比如完善的社会保障和较为均衡的收入分配制度,让是否上好大学变得不那么重要;学生从小就被强化了自我保护意识,家长很难强迫孩子去学课外技能;学校没有考试排名的概念,大学录取按等级制,细小的失误不会影响到总成绩,等等。
正是基于对两国教育体制背后成因的深刻洞察,雷冬冬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千万不能“全盘西化”。“我们的确需要引入一些西方的元素,比如丰富的课程体系、应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等,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雷冬冬说,“但同时,也不能把中国学生勤奋、向上、尊师、有敬畏感、有追求等等这些优点都丢了。中国的教育绝不是一无是处,其实中国教育的问题之一是我们对自己不够自信。”
在雷冬冬身上,能感受到中国的国际教育从业者对待西方教育的理性和开放,更能深切感受到一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我为主”的笃定和自信。
2、充分沟通,让中西方优点发挥合力
作为国际学校的管理者,雷冬冬最能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教育理念的冲突。她一边要选聘教学水平出色、同时又认同学校理念的外教,一边要安抚焦虑的家长,面对“最西方”的外教和“最东方”的家长,平衡文化差异、消弭误解就成了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选外教,理念认同是关键
说起这些年来与外教的沟通,雷冬冬感触颇深:“国际学校最容易出现中外方教师之间的不和谐,因为有太多的理念、价值观不一致。办学初期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大家对怎么办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比如关于成绩的衡量标准,“美国老师觉得,平时分很重要,成绩单上要大幅度地体现平时成绩。但是平时分太主观了,有的老师松,有的老师紧,没有什么参照系。我就觉得,标准还是要的,平时分要看,但不能占主要的,期中统考才占重头,因为有了统一标准,成绩才是公平的,有可比性的。”
在要不要设班主任的问题上,大家也有分歧。“外教觉得我们管孩子管太多了,但是中国的孩子已经被管了那么久,一下子放开的话孩子会无所适从。但我们管孩子的目的,并不是要一辈子管下去,而是希望等到他们毕业走出校门时,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
雷冬冬还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西方放得太开,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主,其实很多事情孩子还是需要在家长的引领下去做。也*括我们的课堂,如果完全按西方人的做法来组织课堂,中国孩子会不适应的。”
除了中外教之间的分歧,外教与中国学生之间也容易因为文化差异而发生误会。“曾经有一次,学生与外教发生冲突。老师批评学生,学生还面带笑容,老师就很生气,以为学生不尊重他。其实事后沟通下来,才知道学生是认为这样认错态度比较好。”
出于多年和外教接触的经验,雷冬冬认为选外教不能光看他们的学历,有些背景很好,但不一定适合中国学生。“所以我们在招聘时会有Skype试讲环节,在岗前培训时也会把学校的特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外教作充分沟通,让老师有一个预期。”
正是这种坦诚的沟通,让学校能选聘到真正认同学校理念的外教,“很多学校会过于迁就外教,但我们始终认为,学校的主体是学生,所有老师的教学要按中国学生的学习特征来调整,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们去适应西方的教学模式。”
安抚家长,焦虑是个必经的过程
出于对孩子学业和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心,焦虑似乎成了家长们的通病。对于很多从传统学校转过来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他们的父母更是如此。
说起家长们的变化,雷冬冬说:“家长们通常都有一个从焦虑到淡定的过程。孩子刚入校时,他们担心晚自习时间不够,担心学校是开放式的,就连周末不补课都觉得难以接受,对这样做孩子是否能出好成绩表示怀疑。这种焦虑和担心是绝大多数进入国际课程体系的家长们必经的心路历程。
只有等到AS成绩一出来,家长们看到孩子的确考出了超出自己预期的好成绩,这才放下心来,等到自己孩子毕业的时候,就会告诉后来的家长,自己当初的许多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为了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学校会在前期频繁地召开家长会,一方面,通过充分的沟通让家长放心,另一方面,则鼓励家长们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并告诉他们“管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今后不管孩子,家长一定要**放手,只有家长退一步,孩子才可能进一步”。
木创空间
听说学校里有一个专门让学生做木工活儿的“木创空间”,而这个空间正是在雷冬冬的支持下开出来的,外滩君便饶有兴致地提出要去参观一下。“木创空间”的空间结构与室内球场相似,中间是**台,墙边则是作品展示台,有朴拙的小板凳,也有萌萌的小动物造型。
选修木工课的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接触手动工具、机械工具,学习怎么开榫,怎么刨木板,等等。由于作品全用榫卯,不用钉子,学生们就需要了解力学结构,对零部件做受力分析,将数学的、物理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其中。
“创意设计全交给学生,我们只在具体怎么实现上加以指导。明年我们想推一个系列课程,让学生车床、机械都走一遍。这些东西,德国、美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玩了,再危险的东西,只要按照操作规程来就没问题。”空间里的老师傅告诉外滩君。
学生制作的小木马
从“木创空间”往回走的时候,正值学生午休时分。学生在走廊上遇见雷冬冬,都会打招呼说“雷博好”,而雷冬冬也会一一回应:“某某你好!”
外滩君有些纳闷,便问:“现在学校里有多少学生?您叫得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
“在校的四百多,还有前几届已经毕业的学生,都叫得出。”
3、校长出招TIPS
目前中国学生接触到的课程体系越来越多元,就如何在这些课程中做选择的问题,外滩君请教了雷冬冬校长。雷校长认为,A-level是较为适合中国学生的课程,主要原因在于:
A-level课程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无论是偏科的学生,还是文理兼备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就读的课程组合。
等级式的评分标准和多次考试的模式,使学生们没有可能出现“考试的失误”。
A-level课程是与中国课程最为接近的国际课程体系,有完整标准和统一的教学大纲,同步全球通考。经过严格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非常容易脱颖而出。
认可度高,出路广。凭着A-level成绩,学生们可以申报*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德国、法国、荷兰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大学。
实践经验和数据表明,A-level的确为中国学生创建了一座通往世界高等级名校的捷径。让更多学生在这里发现了自我,找回了自信,并成为了比较好的自己。
光华剑桥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