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本科大力赓续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传统。
是哈工大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美丽宜居的海滨城市。三十多年来,坚持“立足海洋、服务山东、拓展国防、走向国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坚持一校三区“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质量、统一机构”的要求,为学校走好“中国特色、世界、哈工大规格”的新百年卓越之路贡献增量。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13000余人,设有10个学院、1个书院、1个基础教学部,2024年34个计划招生本科专业,共享哈工大25个博士点和22个硕士点,单独设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校区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8个、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为国家级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
传承哈工大“政治引领、典型引路、机构带动、校训育人”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扎实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党建“双创”工作中,涌现出2个全国样板支部、2个山东省标杆院系和5个山东省样板支部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谭忆秋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于长军同志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获评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度“齐鲁最美教师”,钱宏亮教授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9位院士在校区建有科研平台和工作团队。在教师中大力培树“重教、思教、善教、乐教”的优良师风,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海洋工程教师团队先后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建有云杉、雅荷、梧桐、劲松、竹贤、海棠和紫丁香书院,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建设试点高校,形成了“党建引领、十纵六横、四四路径、线上线下”的“一站式”特色育人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山东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培育了以“GW-HRT车队”“HERO竞技机器人团队”“哈工大智能船团队”为代表的100多支在国际、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多次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等一批国内外重要赛事奖项。GW-HRT车队累计8次获得全国总冠军并获评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大力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人数及质量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赋能中心入选山东省首批建设高校试点单位。
校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稳步推进车船海等特色学科建设。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共建国家首个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牵头获批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海洋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与综合保障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9个。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32项。
校区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校地企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作为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支撑平台之一,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校地合作模式,不断汇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持续优化区域双创生态,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蓄能。目前园区汇聚高端科技人才600余人,拥有产业技术研究院11家,孵化高技术机构60余家。
面向新征程,校区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哈工大新百年卓越发展和山东省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稳步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团结凝聚广大师生员工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建设与世界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平特色校区而团结奋斗。